一开始,我们的大脑是喜欢信息的,各种各样的信息它都喜欢,但有些信息它吃进去可能不消化,这就让它产生了痛苦,随后它就开始抵制接收这部分信息,于是“学习”这个动作就被嫌弃了。如果我们要让大脑重新喜欢上学习,就需要明白我们的大脑喜欢什么,然后我们就能以它投喜欢的方式进行投食。
我们的大脑最喜欢的五类信息:安全感、情绪、代入感,而这三点恰恰全部来源于人作为一种动物的天性,他们保证了人类这一生物物种的延续,今天我们就把它们捋一捋看看它们的内核是什么。
首先是安全感,安全感就是对旧信息的重复,虽然你已经知道了整个信息,甚至清楚每一个细节,你仍然会忍不住重复它,并且能在重复的过程中获得愉悦,这本身就是一种动物的生存本能,当原始人捕猎完回到洞穴才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刻,因为这里熟悉的一切构建了实际上的安全。在现代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音乐,相对于新音乐来说,你熟悉的旧音乐更容易让你投入,当最为熟悉的副歌部分来临时,你的情绪也会立即做好了随之起伏的准备——随性的哼哼、敲击的关节,而全新的歌则很难让你进入到这种状态中。现代爽文作者更是把这个道理理解得入木三分,他们会在角色需要换地图之前就先透露一部分新地图的信息,让你在产生好奇心的同时又建立模糊的熟悉感,然后会让角色在新旧地图之间反复横跳,一边让你在熟悉的老地图心理安全区取暖,一边把新地图做旧成老地图,这样,在最终切换地图的时候,读者的弃书行为将被极大的降低。更有甚者直接以此开发出了“人类的本质是一台复读机”的梗,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安全感的意义。
然后是情绪,人类是群居动物,当危险来临时,存活率最高的都是立即响应危险并作出规避行为的人,所以人们非常乐于接受各种情绪,也非常容易受各种情绪的感染。对情绪这一信息把控最优秀的范本就是知音体,把《白雪公主》的书名改为《苦命的妹子啊,七个义薄云天的哥哥为你撑起小小的一片天》,短短的标题内就包含了两个明显一个隐藏共计三个情绪,虽然知音体被各种恶搞之后大家逐渐对此类哀怨型标题产生了一定免疫,但类似这样的知音体却恰恰是最吸引人的,君不见现在的网络充斥着的各种标题党正是基于知音体的再创新,只要打开任何一处的网络新闻,满眼望去全是标题党。
最后是代入感,代入感通常由故事、画面和地点构成,三者虽然相互独立,但融合度越高则代入感越强。如果抛弃掉虚构的部分,这代入感更多的是能传递一种对过往的经验累积,原始人类社会中,能够把别人的经验化为己用的人更能生存下来,他会记得什么地方有猛兽不能去、什么地方有容易获得的食物、什么地方可以遮风挡雨不生病,所以现代社会的人类依然本能地喜欢这代入感。举个例子,与电视剧相比电影虽然也同时在输出故事、画面和地点,但电影由于时间相对较短,需要更多更激烈地表达冲突,这让人获得的是一种失真的乐趣,所以人们会喜欢电影,但一般很难沉迷于电影,而电视剧可以有更长的时间来进行起承转合,更接近真实的经验累积,所以人们较容易沉迷于电视剧,与电视剧相同的还有小说、游戏等。
只要你按大脑喜欢的类型去包装知识,那么大脑就会欣喜的接受并尝试把它保存下来,这样,学习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类似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很常见,比如为了吸引幼儿及低年级学生,这个年龄段的书籍上很多都是大量的图配少量的文字,这也是为什么百科全书容易吸引人的原因之一。所以,想要让你的大脑喜欢且有效率的学习,那么就在深入学习前做好预热,注意,这里说的是预热不是预习,预习只是预热中效果相对靠后的一种,但仍然比不预习要强。举几个更好的预热例子,比如学物理前把物理实验当游戏先做一遍,一是熟悉物理的内容,建立心理安全区域,让自己知道自己的操作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二是植入一个“成就感的情绪种子”,当你理解了结果产生的原因,就能让种子萌发出成就感,三是纯理论的学习在有实践的基础时将会有极强的代入感,理论将一步步引导着实践的经验进行故事和画面的回放,这将会使理论和实践的记忆同步加深。
希望你也能开发出独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是漫浪的血,更多有趣的干货原创内容,尽请登录创业行者网站:chuangyexingzh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