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每个阶段读功能性书籍的价值与意义都有所差别,今天我们就来尝试把它们简单的归个类。
首先是学生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读的最多的应该就是教科书。教科书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为了把一个东西或者一个概念描述清楚,往往会选择异常复杂而尽量没有歧义的表达方式,越是偏理科这样的情况就发生得越频繁。这种表达方式决定了它必然是分层级的,只有当你理解了上一个较浅层级所讲述的东西,才能明白这更深一层所想表达的意思,对于一个对上一个乃至上几个较浅层级都不掌握的人来说,很有可能会发生“认识这段话里的每一个字,但无法理解它们在讲述什么内容”这样的情况,所以,当你阅读这样的书却又无法理解的时候,说明你需要补充更浅的知识才行,这也就是为什么学生需要分年级,以及分小学、中学、大学的原因。
小学和中学的教科书虽然笨拙,但它厚重,它就像一棵树的根,虽然深埋在土壤里很难让别人注意到,但它决定了整棵树能吸收多少的养分、能长多高。越是基础的书,越需要透彻的理解,正是因为它既基础又简单,才显得它绝对不可或缺。这个时候读书就是为了理解,当遇到不能理解的时候,应立即与老师、同学交流,看自己缺的部分是哪一块,然后想办法尽快补齐,最终的目的就是把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都弄得清清楚楚。
进入大学以后,教科书就开始有了分支,有的类型继续深入的打基础长深根,比如高数之类,也有的开始壮大知识树的主干,比如市场营销、计算机编程之类。基础型书的读法其实与小学、中学时候没有太大区别,仍然是以全部弄懂为最终目的,而壮大树的主干类型的书,则可以在尽量全部弄懂与“60分万岁”之间做出选择,这两种选择各有优劣,因为两种读书的方法所需要消耗的时间完全不同,如果花同样的时间在读书上,那么选择“60分万岁”型读书方法的人可能可以读三到五本同样可以得60分的其他书,至于选择哪一种,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决定。
这差不多就是整个学生阶段读书的方法,这个阶段的教课书在当下这个信息极度发达的年代,几乎是不会存在什么重大错误的,所以读这个阶段的教科书基本不需要经过辩证思维,认真吸收知识即可。
随着步入社会,读的功能性书籍可能就会从教科书逐步转变为方法书,这种方法书与教科书最大的区别在于,方法书开始需要辩证思维来进行判断,因为书中有些内容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甚至可能只有在特定环境下才正确,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指的就是这个阶段,从这个阶段开始,学生时代的那一套读书方法都不能再继续使用了。
这个时候,我的个人建议是,如果有特定的目标,比如需要完成经营数据分析,那么就多买几本当下热门的书来读,千万不要只买一本,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某本书可能与你的逻辑方式不符,但可能另一本就很对你的胃口,而且只看一本可能你连比较和参照的地方都没有,有时候连书上讲的正确与否你都没办法区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对比才能有判断。这样,你就能逐步把对你有价值的知识嫁接到你的知识树上,让你的知识树长出不同的枝丫,结出不同的果实。
如果没有特定需求,那么就多读书,而且是不限定类型的多读书,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什么书有用,这个时候你可以把书中你觉得有价值的部分记下来,然后为其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因为你同样不知道这部分你觉得有价值的东西是对还是错,直到某一天,你在你遇到某一件事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个问号被戳破了,变成一个钩或者一个差,但无论是哪一种结果,你的知识树同样会长出一根新的树枝。
《五柳先生传》中说写过这样一句话,“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愿你也能欣然忘食长出枝丫。
我是漫浪的血,更多有趣的干货原创内容,尽请登录创业行者网站:chuangyexingzhe.com